转炉氧化物金材砖体构架氧化镁细致物研讨

时间:2013-4-24 9:38:00 来源:中国免烧砖机网 添加人:admin
  

  笔者曾分析过10余种转炉衬残砖的显微结构和炉渣相组成发现碳的氧化和形成脱碳层及金属铁球的分布规律,几乎所有的残砖的脱碳层都  Chen和Du以OM和探针分析了转炉MgO一C砖残样,特别指出没有发现“MgO致密层”。到了1997年,M.Karakus,J.D.Smith,R.E.Moore{‘2’采用了CL(阴极发光显微镜)、SEM、EDAX现代仪器研究用后MgOC砖的显微结构,确认MgO在砖内的还原一氧化行为,但未观察到形成“Mgo致密层”;尽管他们在此前根据热力学分析和实验室试验认为有可能形成“MgO致密层”。

  实验室试验那么,所谓“Mgo致密层”是如何被发现的,由谁首倡的呢许多文献都引证B.Brezny等。其实,较早提出“MgO致密层”概念的为R.H.Herron等人(1967年)。他们受H.B盯thel等人显微结构分析工作的启发,在实验室做含碳镁砖渣蚀试验。

  用OM观察方镁石在渣中的溶解现象,发现溶解的试样形成了一个“MgO致密层”和脱碳层。当时,并未将此现象与Mgo的还原一氧化反应联系在一起。后来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条件对形成“Mgo致密层”的影响,取用后的残砖做再热试验,发现有宽达0.Zm、长1.smm的由大晶粒方镁石组成的致密层。于是,便将此现象与MgO蒸发和再氧化联系在一起,倡导了该理论。

  至于B.Brezny和R.A.Lancly2,他们是在实验室做含碳砖的失重试验,在OM下观察脱碳层的结构,发现大颗粒之间基质中方镁石晶体由硅酸盐包裹而致密,称之为致密的保护层,可防止渣蚀。不过,当时他们并未明确地说是由Mgo蒸发而形成“MgO致密层”。

  但是,后来B.Brezny与B.H.Baker等人合作,系统地发展了“Mgo致密层”设想。从显微结构分析的角度来评价R.H.He1‘ron等I’‘1拍的oM照片所显示的“Mgo致密层”的内容,其实不过是颗粒大小的尺度范围。对于不均匀体系的含碳镁砖来说,这样的局部结构是随处可见的。这个“Mgo致密层”好像是一颗镁砂的溶蚀残部。

  camielia指出,若使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现象能在转炉实际作业中实现,需要满足以下条件:(l)符合于Mgo蒸发的气压一温度条件;(2)Mgo的气相沉积速率大于热面的消失速率。至于5.C.Cam心l.本人,他没有证实“Mgo致密层”的存在。B.H.Bake:等进一步充实了MgO致密层理论。

  他们取各种试样进行热处理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结果指出,“MgO致密层”的结构特征应具备三点:方镁石晶体长大;基质中粗粒“搭桥”(结合)和镁砂颗粒致密化。在sEM下拍摄到了气相沉积的Mgo晶须。这些微米或亚微米级的非定向连生的纤维是不可能构成粗大的粒状晶体的,因为几乎没有所需要的再结晶条件。翻阅这些文章发现,形成“Mgo致密层”的观点仍旧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不过,许多人提出了两点论:可能形成;也可能不形成。值得指出的是,在大量的研究报告(9197年间)中只有1997年M.KarakuS等发表的文章是转炉用后残砖的显微结构研究报告,其它的文章都是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这份报告确认Mgo的还原一氧化反应,但未讲能形成“MgO致密层”。B.H.Bake:和B.Breznyl川认为,纯度低的镁砂可形成较厚的“MgO致密层”,是借助于液相的烧结作用。

  以上试验都确认在实验室条件下存在“MgO致密层”。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否可能形成“MgO致密层”将依反应界面的气相分压而定:如果砖内部Mg卞和cot分压大于砖外部,则不可能形成“MgO致密层”;只有当砖内部富氧,或Pco小于砖外部,才有可能形成该致密层。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看不清楚,换一个
精彩推荐

200万吨建筑垃圾将变建材 朝阳将再建2…

年产300万吨环保型高品质骨料生产线项目…

南昌矿机陕西汉中200万吨/年磷铁矿项目…

开封顺达持续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 …

本周资讯排行榜
更多>>视频分享